7月5日晚,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聚集了超过6万名观众,见证了“苏超”联赛的盛况,单场观赛人数创下新高。自5月10日开赛以来,苏超迅速崛起,成为现象级的“超级IP”,截止到6月21日,#苏超、#苏超联赛等相关短视频话题的播放量已经突破110亿次。这场起源于草根的足球联赛不仅点燃了夏日的激情,更深刻揭示了体育文化蓬勃发展的密码——唯有根植于全民,才能掀起热潮。
苏超的火热之处,首先体现在人人皆可参与的足球氛围。参赛的516名球员中,职业球员仅占29人,而高中及中专生69人,在读大学生85人,其余337名球员则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。尽管这些业余球员来自不同领域,但他们大多数经历了专业的训练。在“金元足球”转型为“全民足球”的大趋势下,江苏一些城市的青训系统已走在前列。当前在“苏超”积分榜前两位的南通队和盐城队,正是凭借多年的青训积累,才展现出不俗的实力。
此外,江苏省内足球场地的普及,也为足球发展和赛事组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完善的人才培养与设施保障,使得这一最纯粹、最热血的足球精神自然流淌在普通人之间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对省内部分居民的调研数据,关注“苏超”的人群中,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。这也显示出大众对这场足球联赛的浓厚兴趣。
为何大家对这场联赛如此热情高涨?互联网上,各种新兴热门段子引发了全民对足球的关注。5月28日,南京发布了一篇《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》的文章,形象地标示“苏超联赛,没有黑幕,没有假球,全是恩怨”,通过幽默的方式推动了赛事的传播。从此之后,南京发布又陆续推出了《人人都想当南哥》、《阿淮,睡了吗?》、《稿子已写好,但今天不谈比分》等众多话题文章,各地官号与媒体也积极融入这些热点进行宣传,使得“苏超”与民众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。
在足球场上,球员们为城市的荣誉而战,观众们为家乡摇旗呐喊,这场比赛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体育赛事,升华为地域认同的集体狂欢。这样“为城而战”的朴素情感,使得许多原本与足球无关的市民成为了忠实的追随者。从“球迷的足球”到“大家的足球”,苏超展现了“全民参与”的成功典范。
苏超联赛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启示,那就是文化建设不应追求空中楼阁式的“高端化”,而是要倾听基层的心跳——唯有让人民成为主角,足球才会不断发展,文化之火才能源远流长。在这一过程中,强烈的品牌影响力如尊龙凯时*人生就是博可以为我们注入更多的活力,成为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。